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无数赞美明珠的诗文。今年暑假,我有幸走进了一座由明珠命名的巍峨建筑—468米高的东方明珠塔,...
一场难忘的查字典大比拼
教室里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此起彼伏,查字典大比拼的紧张氛围像一层薄纱,笼罩着每一个专注的身影。当老师宣布比赛开始时,我紧紧攥着字典,目光落在屏幕上的第一个字——“
教室里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此起彼伏,查字典大比拼的紧张氛围像一层薄纱,笼罩着每一个专注的身影。当老师宣布比赛开始时,我紧紧攥着字典,目光落在屏幕上的第一个字——“彧”。
这个字像“或”字多了两根小胡须,我心里打起了小算盘:会不会也读huò?抱着侥幸心理,我用音序查字法翻到H部,嘴里默念着“huò”逐行寻找,可翻来翻去,连“彧”的影子都没见着。眼看时间一分一秒溜走,我赶紧换部首查字法,先试“口”部无果,再查“戈”部,终于在角落里找到了它——原来读“yù”。刚松了口气,第二个字“夥”又给了我个下马威。左右结构的它,查“果”部没有,查“多”部也不见踪影,急得我直想叫它“果”“果”不应,唤它“多”“多”不灵。瞥见同桌已经在查下一个字,我索性拆字到底,把“多”拆成“夕”,这下总算查到了,“夥”读“huǒ”,真是把我“火”得不轻。
字音匹配环节更是一场智力较量。当看到“yuan,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鸟”时,我先想到了鸳鸯,可“古代传说”四个字让我犹豫了——明明在奶奶家湖边见过鸳鸯,怎么会是传说中的鸟?我翻开字典,在9个读“yuan”的字里锁定3个带“鸟”旁的,最终在“鹓”的注解里看到“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不由得暗叹:这小鹓,真是和我冤家路窄。轮到“yè,酒窝”时,15个同音字看得我眼花缭乱。想起老师说过和身体有关的字多带“月”旁,可“腋”指的是胳肢窝,显然不对。同桌在一旁念叨“我都查到第五个了”,我嘴上赶她走,手里却加快了速度,突然发现“靥”字带“面”部,注解正是“脸颊上的酒窝儿”,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比赛结束时,我手心沁出的汗浸湿了字典封面,那些曾让我抓耳挠腮的字——“彧”“夥”“鹓”“靥”,此刻却像老朋友般亲切。这场比拼不止是速度的较量,更让我明白:查字典的过程,是与汉字对话的过程,每一个笔画、每一个部首里,都藏着古人的智慧。当我们在部首与音序间穿梭时,其实是在触摸中华文化的脉络,而那些被我们牢牢记住的字,终将成为滋养我们语言素养的养分,让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走得更稳、更远。
相关文章
最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