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大熊猫 你是否知道我国的国宝是什么?如果你不知道,那就由我来讲讲吧! 我国的国宝是大熊猫,它和我们人类一样也...
做幸福的“接班人”——成为班级“后妈”的那
昨天一进教室,科学老师兴奋地跟我说:“我们班变化好大,现在上课都认真了不少。孩子们眼睛里有光了。”“真的吗?!”听到这句话的我无比的激动和喜悦。我不敢置信,这学期
昨天一进教室,科学老师兴奋地跟我说:“我们班变化好大,现在上课都认真了不少。孩子们眼睛里有光了。”“真的吗?!”听到这句话的我无比的激动和喜悦。我不敢置信,这学期到目前为止,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所有任课老师,没有一个老师夸过我们班。
时间回溯到暑假,刚带完毕业班的我本已做好原路返回,从一年级班主任开始做起。但开学前两周,教导处通知说要中途接一个四年级班级。这个班级原先的班主任是来我们学校交换学习的,本人很优秀,因为交换时间已到要回到自己的学校去,不得已只能换班主任。
面对这样一个由优秀班主任管理出来的班级,在大家眼里自然也是优秀班级,我就被这样的“光环”所深深困扰着,生怕自己带不好这个新的班级,也怕困于前任班主任的光环之下而得不到家长的信任。那么,我究竟又该怎样接好这根接力棒,做好这个班集体的“后妈”呢?
一、知己知彼,多方深入了解
中途接班,最需要的就是对这个班级的过去要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初步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可以向前班主任了解班级和学生情况,将需要重点观察的学生和情况纪录下来;可以查看班级和学生过去的成绩,对他们的学习水平做整体的把握;还可以询问各科任课老师,纵向了解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得知要当“后妈”后,我第一时间就向前任班主任了解班级的整体情况,主要聚焦到班级中平时纪律、习惯这些个人素养较弱的孩子。通过前任班主任的描述,我将这些孩子列为“重点关注对象”,记录下他们的性格特点、日常伙伴交往、学习成绩等方面的情况,并先后与他们的家长进行了电话交流,接着又上门家访。对这些孩子的家长来说,他们希望孩子在新学期、新老师的带领下,能有显著进步的心情是比我还要迫切的,因此我着重对他们进行家访,先赢得这一部分家长对我日后开展班级管理事务的理解和支持。
紧接着,我又分别向之前的任课老师一一做了了解。让我惊讶的是,在我们看来向来以优秀、懂事出名的孩子,竟然在主课以外的许多课堂都是毫无规矩可言的:体育课排队稀稀拉拉,运动时打打闹闹,不听老师指令;音乐、美术、信息这些艺术类课程总是因为有人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而导致课业落下,所以画画无规则、唱歌五音不全、电脑不会用等现象在很多孩子身上暴露。除此之外,老师们也反馈,课堂纪律是个大问题,一节课里,吵吵嚷嚷多见,安静学习或是热烈讨论少有。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当初步了解到班级的大致情况后,我就知道,新班级的管理之路势必任重道远。这个“后妈”,不好当。
二、回忆往昔,榜样引领前行
中途接班,对班主任来说需要适应时间,对学生亦是。而对我们班的孩子们来说,需要适应的则不仅仅是班主任,因为新学期,我们刚带完的同一个毕业班的几位任课老师都被同时“打包”进了同一个班级中,这对孩子们来说,无异于是要重新适应一个“半新”的班集体,这时候,最需要的就是有人能和他们“共情”。孩子是最会“看人下菜碟”的,更何况是一位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老师,我们必须要在初见面时,用一招“出奇制胜”。
首先,坦然聊聊学生的“前任”。对于中途接班的“后妈”来说,“前任”是个不可避免的话题,与其避而不谈,不如坦然接受。因此开学第一课上,我主动和孩子们一起畅聊上一任班主任张老师,我先是表达了自己对张老师的了解,告诉孩子们:“虽然从没和张老师教过同一个年级,相处的时间也不长,但我所看到的张老师,是位非常敬职敬业的老师。每天早上,几乎都能看到她早早地到学校了,而且我也常常看到她一吃完饭就扎根到教室里,几乎一整天都和大家待在一起,我真的很佩服她。相信你们也一定很想念她。”在得到孩子们微笑着点头肯定的同时,我再次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孩子们心中关于“前后任”的“比较心理”:“这么努力上进、优秀的老师曾经当过大家的班主任,让我觉得很有压力。我想大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难免会将娄老师和张老师进行比较,暗暗地给娄老师评价打分。不过,娄老师也会将这份压力转化为动力,在接下来三年和大家的相处中,我也会不断努力,向我们的张老师一样,做个认真、踏实、努力的老师,让同学们也能越来越信任我,我们一起向优秀前行,好吗?”一招“以退为进”,先让他们“口服”。
其次,说说老师的“前任们”。对孩子们来说,“前班主任”陪伴他们从一无所知的小豆丁成长为阳光自信的小小少年,三年间经历过许许多多的酸甜苦辣,这份记忆式弥足珍贵的,可以说,“前班主任”就是他们心中的“白月光”。同样的,对作为刚带完完整一届学生的我来说,“前一批学生”是我从一年级开始带,从一点一滴开始培养起来的,他们也是我的“白月光”。所以,在一起回忆了“前班主任”后,我又向他们介绍了我的上一届学生。在这里,我真正希望的是孩子们能从学长学姐身上汲取到力量,对于此,我利用暑假时间请几位优秀的毕业生代表分别录制了一段2-3分钟的视频,主要是向学弟学妹们谈一谈自己在小学阶段关于学习、生活和个人习惯等方面的成长和方法,以此激励孩子们向优秀的学长学姐学习。
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对于“后妈”来说,开学第一课师生对彼此的初印象就是基石,一定要打牢。当然,我们不可能期望通过一节课就让学生完全接纳我们,但至少要让他们先“口服”,接着才能徐徐图之,慢慢让他们完完全全地“口服”也“心服”。
三、且行且思,制度规范言行
关于中途接班,无论它曾有多靓丽的名片,只有深入接触过、上过课才能知道它究竟如何。就像我们班,开学初就开始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常规差、作业拖拉、听课和做作业效率低……这让我既无力又恼怒,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经过几天的观察我发现,这帮孩子之所以会这样,根本原因就是习惯太差,据说原来大部分学生每天晚上作业要做到10点、11点的,严重不足的睡眠导致他们上课听课效率低,不会做笔记,坐姿也是千奇百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途接班,学生之前可能已经长久形成了不少新班主任无法接受的习惯,而要重新纠正回来,需得重立规矩。
思及此,我的第一步就是“对症下药”。班里原来没有班干部,只有正副两位班长,什么事情都是这两位同学干。事情两人干,剩下的人“享受”,我是决不允许的,于是开学前两周我便大刀阔斧地开展班干部竞选,让有意参加竞选的同学准备2分钟内的竞选演讲稿,最后由全班评选出若干班干部,建立由班主任统筹下的班干部分管、其他同学承担制的班级管理制度,意在“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第二步,便是组建“学伴小组”。基于拖拉、低效率是班级共性,我便依据每个人的学习力、上学期成绩等因素进行了均衡的分组,每组由组员自己取好组名、定好口号,营造组内互助、组间竞争的良性氛围。同时,搭建“学伴小组”微信群,学习小伙伴们每天在群里进行当天学习任务的打卡和交流。组建以来,我们的“学伴小组”微信群每晚都热闹非凡,因为家长反馈,孩子们之前作业普遍要做到到晚上10点、11点,甚至还有12点的,非常拖拉。我想这样是肯定不行的,孩子白天在校不抓紧时间,回到家里熬夜奋战,做的也只是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完全没有时间运动和阅读,成绩进步不了不说,身体和习惯只会越来越糟。因此,“学伴小组”每晚都要互相监督,进行跳绳和背诵打卡,并要求能在9点前完成作业并依次接龙,老师的唐僧式碎碎念和家长们的歇斯底里,远远比不上小伙伴们之间的你追我赶。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是卓有成效的,一段时间下来,绝大多数孩子做作业的效率提高了,作业以外的运动和拓展时间也更加充足了。
为此,我们还开展了操行积分制,以“个人+小组”两种形式平行施行,以此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同时,我发现我们班孩子自理能力、劳动能力和自主意识非常弱,我便每天想着法的给他“找事做”,取快递、搬书本、整理作业纸、布置板报、学伴帮扶……所有能让孩子们做的事我都交给他们来做,只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活力、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一直认为,孩子只要习惯养好了,一切都自然会好。好习惯,成就好人生。
四、光的方向,坚持初见成效
一学期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从一开始所有老师上完课走出教室都和我“唉声叹气”,到现在能经常听到来自他们的表扬和肯定,真的是比我自己拿奖了还开心,当老师的幸福感可能就是在这一瞬吧。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小博和小锐。
这是所有老师眼中最难管教的两个孩子,就连班里孩子也说他们俩是最调皮和最不听老师话的。我暗暗想着,上一届什么样的学生没遇到过?躁郁的、油盐不进的、感统失调的……难道我还会怕两个只是爱捣蛋的小男孩吗?开学初,尽管大家告诉我两个孩子不能坐一起,否则一定很吵闹。我开始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采取“怀柔”战术,先把他们俩分在邻组,前后而坐。事先,我也找他们谈话,询问他们意见,互相都说不想和好朋友分开。好!我也同意。但是,我给他们分别都打好了预防针——要是被发现上课、自习不认真,讲话,我就要把他们晋升为我的“左膀右臂”,让他们坐到离我最近的地方,两个孩子信誓旦旦地点头表示认可。
那么,他们真的能做到承诺吗?显然是不行的。在我再三和全班言明“事不过三”后,他们是屡屡踩我的“红线”,终于在其中一天揪住了小锐,告诉他就做我的“右臂”,隔天小博也成为了“左膀”。当两人之间隔着讲台桌这个“汉界楚河”后,中间还有交替变换的各位老师,两人再也无法“畅所欲言”了,终于是消停了。
没两天,我就发现脱离了聊天团的小锐如“开挂”般,作业做快了、看书时间更多了,人也变得懂事了不少。我暗自窃喜,“排兵布阵”果然有效!可是再看小博,除了安静了,还是一如既往地拖拉,人倒是很乖巧,也很勤快,但却天天拖欠老师们的作业。为此,我又犯难了,咋办?好在家长很配合,开学头一周,他天天被我留晚学,几乎不到五点都没法放学,因为校内作业完不成。我想,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这么陪着,这个内心纯净善良的孩子总会被感染,变得积极一点吧。
确实也是如此,经过一周多的陪伴,某一天他突然“开窍”了似的,变得积极了不少,开始在白天就完成学校作业了,虽然拖拖拉拉,但催一催也会主动去完成了。后来我又找了小惠做他的小老师,小姑娘很是负责,也是陪着他、给他讲题,替我们分担了不少。慢慢地,小博终于不用再留晚学了,不光能及时完成校内作业,还能开始在学校完成家庭作业了!家长也很惊喜,天天跟我分享孩子的成长和变化。
我想,这些原本就调皮捣蛋的孩子并非无法改变和成长,而是在他们看来,老师和同学本就对他们早就思维定势,没有什么好印象了,既然如此,不如“破罐子破摔”,干脆“躺平”算了。所以,对他们来说,换了新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反而是一个可以“重新开始”、改变自己的好机会,因为他们认为新老师对自己的过去“一无所知”,完全有机会可以重新塑造形象,因此他们也很愿意积极地配合老师来改变自己。当“后妈”,学会用变化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相信他们可以转变,他们就能变得更好。
“后妈”难当,但如果能在开始就“打入内部”,并智慧地运用管理机制和语言艺术,这个“后妈”也能当得好。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给自己和孩子们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和磨合期。当彼此适应了节奏,再有条不紊地开展管理活动,你就会发现,这个“后妈”当得也是很幸福的!
相关文章
最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