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我参加了象山军事夏令营,当了一回“小军人”,体验站军姿、独立生活,还来了一场超有趣的水枪大战,这些日子...
追寻一粒米的生命之旅
“小宝,你知道米是从哪里来的吗?”妈妈将一碗白米饭放在我面前,突如其来的提问让我愣了神,恍然间意识到我所看到的稻米是一袋袋被包装好叠放在超市里等待售卖的样子,被烹
“小宝,你知道米是从哪里来的吗?”妈妈将一碗白米饭放在我面前,突如其来的提问让我愣了神,恍然间意识到我所看到的稻米是一袋袋被包装好叠放在超市里等待售卖的样子,被烹煮后散发着一股淡淡的香气,是每日的不可或缺。但对于稻米的来历,除了能够背诵《悯农》这首家喻户晓的唐诗之外一无所知,于是我翻开了《盘中餐》,开始追寻一粒米的生命之旅。
稻,萌发于东方,滋养了大半个星球。云南山里一望无际的梯田,晨光揉碎薄雾,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像是被仙人打翻的调色盘,泼墨在滇南的褶皱里。雨水时节,哈尼人在田里忙碌着,用各种农具平整梯田,将已在温水中浸泡发芽的稻种撒在秧田里。待秧苗长得密集拥挤了,人们便开始翻耕土壤,移栽秧苗。稻株成长,开花结穗,到了立秋时刻麻雀们在丰收的谷穗上欢腾雀跃,黄澄澄的稻谷沉甸甸地压弯了腰。故事定格在丰收的喜悦中,这也是每粒稻米生命的辉煌时刻。
合上书后我反复抚摸着护封上的那碗米,由白、黑、绿、棕等不同颜色描绘出的米粒,拼出了一碗盛满中国大好山河的“盘中餐”,碗中有天地、有山川、有云朵、有日月,这平凡的作物,如同时间的守护者,默默记录着四季的更替和岁月的悠长。
牙牙学语时便会背诵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让我以为只要把种子扔到地里,“盘中餐”是“汗滴禾下土”的必然结果,却不曾想过稻米的生长是那么繁复的过程。一粒米要辗转3000多个小时才能够出现在我们的饭桌上,每一颗展露的金黄稻穗,都在酝酿着生活的醇香。
当都市的霓虹灯遮蔽了星光,梯田的星空依然悬在农耕人的斗笠之上,那些弯腰插秧的背影,那些用木刻分水的公平、那些传唱千年的古韵,都在证明真正的进步,或许需要先学会低头凝视脚下的土地再追逐诗与远方。颗粒归仓,不浪费每一粒粮食,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勤俭节约,不丢弃每一份美德,是对文明的传承。节约粮食,从舌尖开始,在心中扎根。
风掠过稻尖的颤动,水漫过脚踝的沁凉,地里的作物是赤诚的,它知道生命的来去,是最原始的触觉。
相关文章
最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