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本网 > 小学 > 《一“梓”一“子”》作文750字

《一“梓”一“子”》

小学 2025-09-29 717字 张若曦
六月的阳光把甬路晒得发烫,我跟在主任身后,影子被拉得老长。毕业那天没来得及收起的雀跃还沾在衣角,裙摆扫过路面,带起一阵细碎的风。手里从食堂拿的那半截黄瓜散发出清冽

六月的阳光把甬路晒得发烫,我跟在主任身后,影子被拉得老长。毕业那天没来得及收起的雀跃还沾在衣角,裙摆扫过路面,带起一阵细碎的风。手里从食堂拿的那半截黄瓜散发出清冽的香气,与孟夏带着热烈与明亮的日光混在了一起——虽然才离开这里不过半月,但再次回来,踏在这条路上时却感觉像是把三年的晨昏又都重新走了一遍。

我将甬路上的小石子踢到树坑边,抬头望着这棵早晨披彩霞、傍晚迎夕阳的树;枝头垂着的荚果像极了我姥家园子里种着的豇豆。我啃了口没吃完的半根黄瓜,清冽的汁水漫过舌尖,忍不住发问:“主任,这是什么树啊?”主任抬眼瞥了一眼,声音裹着鸟叫声落了下来:“梓树。”他忽然勾了勾唇角,带点促狭的笑意:“你知道这树以前是干什么的吗?”“什么啊?”我咬着黄瓜,眼里满是期待,瓜皮上的绒毛蹭过唇角。“用来做棺材板的。”这句话让他说得轻描淡写,像在说食堂今天的豆腐炖得有点老。我噗嗤笑出了声,脸上浮现些许无语,黄瓜籽呛在喉咙里,我挑眉踢飞脚边的石子,石子撞上树干弹回来:“棺材板?那桑梓地的说法是不是就打这儿来的?落叶归根,死后也要埋在家乡的意思?”主任微微颔首,弯腰捡起片飘落的梓叶。叶脉在阳光下脉络分明,像幅没画完的地图,又像谁用针尖在叶面上绣出的归途。

古人将桑梓种在房前,是把日子扎进土里;而学校将梓树种在这,是把少年们的晨昏、笑闹、甚至食堂饭菜的味道,都织成了另一种根。所谓桑梓,从不止于祖辈的故土,这排“棺材板树”下的甬路、食堂里永远温热的饭菜、甚至主任此刻说话的语气,早已成了心上的“安身之地”,是我们一中人无论走多远,回头时总能准确嗅到的味道、让心落定的感觉。

风从食堂的方向漫过来,西红柿炒鸡蛋的油香混绿豆汤的甜,裹着梓树叶的清涩扑在脸上。或许很多年后,我也会回到这里,对某个孩子说起这些梓树,告诉他,有些味道会刻进记忆,有些地方,不管走多远,回头时总亮着一盏等你吃饭的灯……

标签: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发现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备案号:湘ICP备2025127569号-1 请记住本站域名www.zuowenben.com【作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