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可论起最耳熟能辨的传统,必然属包饺子了。咿呀学步的小娃娃,知法懂礼的小学生,鬓角染...
晨光里的老街
清晨六点,天光微熹,老街的轮廓在晨雾中渐渐清晰。站在爬满青苔的砖墙下,蒸腾的热气裹着油香扑面而来,三轮车的轱辘声惊醒了沉睡的石板路,整条街的烟火气正汩汩漫开。 老街
清晨六点,天光微熹,老街的轮廓在晨雾中渐渐清晰。站在爬满青苔的砖墙下,蒸腾的热气裹着油香扑面而来,三轮车的轱辘声惊醒了沉睡的石板路,整条街的烟火气正汩汩漫开。
老街的早点摊是这条老街最先苏醒的地方。卖豆浆的王叔已经支起了他的三轮车,“卖豆腐浆啰,卖豆腐浆!”三轮车“吱呀吱呀”碾过青石板,车斗里豆浆桶晃出清甜的涟漪。对面包子铺的李婶正麻利地抬着一屉又一屉的蒸笼,蒸笼里冒出的白茫茫的水雾在冷空气中凝结成了霜。隔壁烧饼摊子的赵大爷正拿着烧饼铲,铲出两面金黄的烧饼,红彤彤的炉火映照着他的脸庞,炉台上围摆着烧饼,焦糖色的饼面泛着油光,在晨光中泛着诱人的光泽。这便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平凡却温暖,琐碎却生动,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编织着生活的诗篇。
七点的日头刚爬上墙头,老街便开始喧嚷起来。退休的胡老师总是第一个顾客,他端着自带的杯来打豆浆,与王叔客气地递烟,聊两句家常;老太太走到菜摊边,捏着菜和菜贩们讨价还价;送孙子上学的爷爷带着孙子走到包子铺里:“来两碗馄饨,两个包子!”馄饨汤里沉浮的葱花,豆腐脑上颤巍巍的辣油,蒸笼缝隙漏出的肉香,让素不相识的人们自然地拼桌而坐。在这短短的早餐时光里,陌生人因食物而产生了奇妙的联系,正如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所说:“食物不只是用来吃的,更是用来思想的。”在这条老街上,早点摊成了人们的情感纽带,人们在这里交换信息,分享快乐,构成一个温暖的烟火世界。
日头渐高,早点摊前的人流逐渐稀疏,归于平息。王叔弓着腰收拾着豆浆桶,李婶把笼屉摞成高高一叠,烧饼摊的大爷关上炉门,炉里有未熄的炭火噼啪作响。他们动作熟练而从容,仿佛在完成一首晨曲的最后一个音符。望着他们收摊的身影,我忽然懂得:这座城市的烟火气不在于高楼大厦的宏伟,而在于这些平凡角落里的细节。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想,这诗意或许就藏在王叔豆浆的醇香里,藏在李婶包子的肉香中,藏在街坊邻居清晨短暂的寒暄间,藏在老街的烟火晨光中。
相关文章
最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