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本网 > 小学 > 三年级 >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游记作文1350字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游记

三年级 2025-08-18 1346字 裴思涵
血色丰碑下的沉思——辽沈战役纪念馆游历记 2025年的盛夏,大学毕业的表哥带我去参观了位于外婆家附近的《辽沈战役纪念馆》。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血色丰碑下的沉思——辽沈战役纪念馆游历记

2025年的盛夏,大学毕业的表哥带我去参观了位于外婆家附近的《辽沈战役纪念馆》。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座由朱德元帅题写塔名的纪念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塔顶持枪振臂的战士铜像仿佛仍在呼唤着那个血火交织的年代。纪念馆园区内松柏苍翠,绿草如茵,18万平方米的军事主题公园将时光凝固在1948年那个决定中国命运的秋天。

穿过刻有叶剑英元帅手书"辽沈战役纪念馆"七个大字的入口,首先震撼我的是东西两侧林立的黑色大理石英名录碑。五万多个名字方方正正地镌刻其上,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被战火淬炼的人生。表哥轻声说道:"这还只是能找到姓名的烈士,更多无名英雄永远沉睡在白山黑水间。"我抚摸着冰凉的石碑,突然在"朱瑞"这个名字前驻足——这位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在亲临前线观察时触雷牺牲,成为战役中阵亡的最高将领。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40岁,却用专业素养为解放军铺就了胜利之路。

步入三层纪念馆主体建筑,"决战决胜"的主题陈列以四个专题馆展开史诗叙事。战史馆内,触动我的是一封展柜中的家书,信纸已经发黄,但"孩儿在前线一切都好,勿念…为新中国牺牲也在所不惜"的字迹依然清晰。支前馆还原的历史场景令人动容:数百辆木质独轮车组成的长龙蜿蜒在虚拟的辽西平原上。1948年的东北,183万民工用这些简陋工具向前线运送了5500万公斤粮食。一组数据对比触目惊心:国民党军每个士兵平均只有400发子弹,而东北野战军战士人均携弹量达800发——这背后是哈尔滨军工厂工人三班倒的生产线,是农家妇女在油灯下赶制的千万双布鞋。正如馆内循环播放的民谣所唱:"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民心所向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英烈馆的展陈设计极具冲击力:一条螺旋上升的坡道两侧,悬挂着数千张年轻烈士的照片,他们平均年龄不足25岁。在"杨子荣战斗模范连"的展区,破损的军旗旁陈列着该连在剿匪战斗中获得的奖章,旗面上二十八处弹孔无声诉说着黑山阻击战的惨烈。特别设置的多媒体装置让参观者可以触摸屏幕调取烈士档案,当我点开"梁士英"的名字时,系统播放了他用身体堵住敌军碉堡枪眼的壮举录音,伴随爆破筒的轰响,这个23岁战士最后的呐喊在展馆内回荡。最震撼的体验来自全景画馆。直径42米的圆形展厅内,《攻克锦州》的巨幅油画与地面塑型艺术无缝衔接,配合灯光、音响及硝烟特效,完美复现了1948年10月14日那场31小时的惨烈攻城战。站在旋转观景台上,耳边是解放军冲锋号的嘶鸣与机枪的咆哮,眼前是爆破的火光与坍塌的城墙。当虚拟的时空指针转到15日18时,锦州守军投降的白色旗帜在硝烟中升起,背景音突然切换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这种艺术化的历史重现,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参与了这场战役。

夕阳西下时,我站在纪念广场的和平钟前。钟声回荡中,我想起馆内展示的战役数据:52天激战,歼敌47万,东北野战军6.9万将士血染黑土。这些数字在80年后的今天具象为沈阳的机器人生产线、大连的万吨巨轮、长春的汽车城,以及锦州港繁忙的集装箱码头。离馆前,我在烈士纪念塔前献上一束野花,花瓣上的露珠如同时光的眼泪,折射出过去与未来的光芒。

走出纪念馆,街边烤肠摊的香气与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将我从历史拉回了现实。这种时空交错感,正如纪念馆序厅《决战决胜》组雕底座镌刻的那句话:"他们奉献生命为了明天,我们铭记历史走向未来"。在这场跨越八十年的对话中,我终于懂得,真正的纪念不是沉湎过去,而是让那些年轻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标签: 游记 抗战胜利 周年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发现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备案号:湘ICP备2025127569号-1 请记住本站域名www.zuowenben.com【作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