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小学 >

身披红装,续梦“浙”里

小学 2025-07-09 1358字 秦子晴
经世的狂风骤雨折断了她们的羽翼,腐蚀了她们的骨骼,洗刷她们的颜色,她们也许会渐渐地被世人淡忘,可她们的历史不是时光留下的尘埃,而是一个个风华绝代少女的千秋梦。 当一

经世的狂风骤雨折断了她们的羽翼,腐蚀了她们的骨骼,洗刷她们的颜色,她们也许会渐渐地被世人淡忘,可她们的历史不是时光留下的尘埃,而是一个个风华绝代少女的千秋梦。

当一缕晚风飘荡在人间,左摇右晃,像极了一位喝醉的少女。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同学前往位于杭州的林徽因故里研学。站在庭院里,晃眼间,栏杆上蔷薇花醉醺醺的,微微泛红的面颊羞涩又可爱。天边的云朵柔得似能掐出水来,浸在橘子罐头里的橘色夕阳与尽头的黑夜交换了一个深情的吻。霞光浸染流云,从云层的缝隙里洒下最后一抹余辉,洒在了少女的面颊上,恍惚间,我仿佛看见那个穿着旗袍的女子,正倚在廊前,目光温柔地注视着远方。

"万古人间四月天,一生诗意,一生传奇"

她是林徽因,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

时间的齿轮转到1924年,她远渡美国留学。然而,过了两三天,等待她的并不是想象中的美好,建筑的门槛高得令她望而却步。满怀期望的她以"建筑系学生经常整夜画图纸,学校无人陪伴无法适应"的理由被拒。这一行行字如一把把利刃,将她的心划得粉碎。深邃的眸底荡漾着点点星光,这封信在她的手里似乎也格外沉重,手止不住地颤抖,窗外的月光洒在她的脸上,映照出她眼中不屈的光芒:“我不仅要学,还要学得比别人更好!"于是她主修美术系,成绩名列前茅。学成归国.创立中国首个建筑系,填补国内空白。

时间来到1929年,那时的中国,战火纷飞,民不聊生,中国大量古建筑因战乱被大量毁坏。面对日本学生对中国无佛教古迹的嘲讽,她愤怒地攥紧袖口,似乎每一寸皮肤都在膨胀,每一寸筋脉都在颤抖,每一血液都在沸腾。"不!有!一定还有!"15年间,她与丈夫梁思成辗转15个省,200多个市县。终于在山西佛光寺得到了印证。她颤抖的双手拂过尘土,视线逐渐模糊。她微红的眼眶布满了血丝,一大滴泪珠划过白皙的面庞:“思成,我找到了!中国还有啊!"

当我站在林徽因故居的天井,仰望此时这片蔚蓝的天空,我仿佛听见了她年轻时的脚步声,听见了她对建筑的热爱,对理想的执着。她用自己的方式,在那个不平等的年代,为女性建筑学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晚年,她设计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她拖着被肺结核感染的身体终日伏在打字机前,直到大口咳血。当得知中国要拆除古城墙时,重病在身的林徽因强撑着身体四处奔走,痛心疾首地呼喊:“这些城墙是历经800年的历史文物,是古董!”

身前生后,无数人说她多情,妒她美貌,污她风流。但我欣赏她,她不仅是一个建筑学家,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象征着女性在追求理想道路上的坚韧与执着!

春日的午后,阳光依旧温暖地洒在林徽因故居的庭院里。我轻轻合上手中的介绍册,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林徽因用她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建筑精神,她用她的作品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在建筑领域大放异彩。她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建筑师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理想、关于执着的故事。

“她”,是林徽因;“她”,也是苏青;“她”,亦是秋瑾;“她”,更是其他无数的女性……探寻她们的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她们不同于男子的力量。她们也许会被人们遗忘,但不会被历史淹没。她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后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她们在奔腾不息的长河中,并非是谁的附庸,她们会从烂透了的骨骼里绽放出玫瑰,张扬而炙热,宣告着女性的力量。作为“浙”里学子,脚踏无垠的大地,我将身披红装,用一个个少年炙热的梦,续写“浙”里的华章。那便是我们对历史最深情的凝望!


标签: 红装 身披 续梦

免责声明:本站所发表的作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或者抄袭他人作品,带来的一切后果与本站无关。若发现非授权的原创作品,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删除!
备案号:湘ICP备2025127569号-1 请记住本站域名www.zuowenben.com【作文本】